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戲曲的小標識設計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戲曲的小標識設計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logo標志利用旦角面部的局部特寫為造型基礎,進行藝術夸張,在似與不似之間達到傳神的境界,表現(xiàn)了中國式的美與中國傳統(tǒng)美德;標準色采用京劇本體基本元素上五色中的黑、白、紅三色為色調,從構思到構圖體現(xiàn)出高遠的審美格調。
標志塑造了一個專心表演的京劇演員的形象,充滿了凝視的深邃,盈蘊了表演的投入。
梅花寓意“香自苦寒來”,也是向梅派的致敬。
五瓣則象征了手眼身法步、生旦凈末丑、喜怒哀樂驚、紅黃藍白黑、宮商角徵羽??形神兼?zhèn)?,與主標化為一體,共同構建出充滿流動氣韻的中國京劇院標志。
戲曲正式形成的標志不是昆曲,元雜劇才是中國戲曲形成的標志。
元雜劇集詩詞、歌唱、對白、音樂、舞蹈于一體,有完整的故事情節(jié)和角色配合。尤其要提一下的是南戲,發(fā)源于浙江一帶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失傳了,可以認為是元雜劇最成熟的體現(xiàn).昆曲和京劇那還是很后來的事兒。
一般認為南戲的產生是中國戲曲形成的標志。
南戲,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,即12-14世紀的200年間,在中國南方地區(qū)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,被譽為“百戲之祖”。南戲是以賓白和曲牌聯(lián)套相結合、以歌舞故事為主體的早期戲劇表現(xiàn)形式。南戲產生后,很快向南北流布,衍變?yōu)楹{}腔、余姚腔、昆山腔、弋陽腔“四大聲腔”,影響直達元明清乃至今天。
元雜劇是中國戲曲形成的標志。
元雜劇集詩詞,歌唱,對白,音樂,舞蹈于一體,有完整故事情節(jié)角色配合。尤其一提的是南戲,發(fā)源于浙i2一帶,是戲曲的基本形成,現(xiàn)乙消失。
元雜劇最成熟體現(xiàn)是吸取昆曲和秦腔特點,后來就形成現(xiàn)在的京劇,也就是京戲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戲曲的小標識設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戲曲的小標識設計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